林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首页    政策文件    林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林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林业生产技术

专业代码:610201

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

修业年限:三年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园林绿化、植物保护、植物科学基础,种植基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植物生产过程,能从事育种、疾病防治、园林设计、产品销售与服务的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 素质结构

1)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本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 知识结构

1)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和计算机知识。

2)社会生活知识:热爱生活,具有法律法规观念,掌握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

3)专业知识:掌握的基本知识。

3. 能力结构

1)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具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合作与竞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表达能力。

3)专业能力:具有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的能力。

二、升学和就业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们分为了升学和就业两条路,让学生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方向。

升学:3年的学习生涯结束后,学生可以考专科以及本科院校。本科院校有:河北省农业大学、河北秦皇岛科技师范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等院校。专科院校有: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就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熟练产业技术工人为基准点,通过校企合作,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安排教学农闲季节,在学校学习理论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根据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农业生产环节进行生产实践教学,第一学年为基础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第二学年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第三学年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我校的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基于农业生产过程。分阶段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直接面向农业局、农业肥料和与育种集团或公司就业,又可自主创业,还可面向私家公司、企业、门店以及事业单位就业。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是针对职业岗位学习应有的课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多种形式。

强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要强化任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每门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与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一)公共基础课程

1、《语文》

课程目标: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数学》

课程目标: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技能与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教学大纲》,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初步等数学基础知识。

3、《英语》

课程目标: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语音项目、交际功能项目、话题项目、语法项目、词汇项目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为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4、《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计算机基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初步认识,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常用软件和播放软件的使用及日常维护。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开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5、《体育与健康》

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提高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以及体育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二)专业(技能)课程

6、《园林绿化》

课程目标:理解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各类园林绿地组成要素和规划设计原则等基本知识。具备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中小型主要类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理解园林美的含义、特征和内容。了解园林绿地构图的含义、特点及要求。了解几种园林布局形式的构图特点。理解园林景观的含义,了解其类型、特点。了解赏景的方式及视觉特点。熟悉园林绿地的造景方法及组景方式。了解园林地形、假山与水体的特征及其功能造景作用。了解其设计原则、方法和要求。了解园林建筑与小品的特征及其功能与造景作用。掌握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了解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并掌握其设计要点。

7、《果树生产》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识别果树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治,为园林植物生产及施工养护保驾护航,在实践中贯彻无公害防治技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主要学习果树的病虫害种类、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可识别主要的果树的病虫害,掌握其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综合防治技术、常用农药的特点和使用规范等。

8、《种植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子的特点、变化以及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利用学到的知识,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植物生产与科学灌水、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等内容,

9、《植物科学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并能使用仪器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结构和形态;掌握细胞的繁殖以及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构成及功能。认识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知道植物是如何遗传和变异的。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主要学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植物类型、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0、《农村社会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的有关知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农村生活需要并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现代人。

主要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涉及农村家庭农村生活方式农户经营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文化农村常用法律法规农村劳动就业等诸多内容。

四、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周一般为24-28学时。

(二)林业生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林业生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期(周数)

 

 

35

35

35

35

35

35

文化课程

1

语文

必修

650

6

6

6

6

6

6

 

2

数学

必修

650

6

6

6

6

6

6

 

3

英语

必修

650

6

6

6

6

6

6

 

4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必修

100

1

1

1

1

1

1

 

5

体育与健康

必修

200

2

2

2

2

2

2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

100

1

1

1

1

1

1

 

 

7

职业道德与法治

必修

100

1

1

1

1

1

1

 

 

8

哲学与人生

必修

100

1

1

1

1

1

1

 

 

 

9

历史

必修

100

1

1

1

1

1

1

 

小计

 

2350

 

 

 

 

 

 

 

 

专业课程

1

植物科学基础

必修

350

6

6

6

 

 

 

 

2

园林绿化

必修

350

6

6

6

 

 

 

 

3

种植基础

必修

350

 

 

 

6

6

6

 

4

果树生产

必修

350

 

 

 

6

6

6

 

5

农村社会基础

必修

100

1

1

1

1

1

1

 

小计

 

1500

 

 

 

 

 

 

 

 

 

五、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专职教师队伍

1)专业任课教师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本科以上学历,有良好的师德,关注学生发展。

2)对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熟悉,熟悉教学规律,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4)关注园林行业发展的动态,对园林行业的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园艺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

)教学资源

1.选用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等高质量教材,或者选用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

2.初步建立核心课程资源库,进而建立全课程资源库,并不断优化完善。

)教学方法

1.体现“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

2.普及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将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组合在一起,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尝试现代学徒制,借鉴或摸索经验,并推广应用。

)学习评价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式多元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等。

3.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2025年5月7日 21:35
浏览量:0